100%

今言  (明)鄭曉 撰

  ●目錄

  點校說明

  序

  卷之一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

   四十六

   四十七

   四十八

   四十九

   五十

   五十一

   五十二

   五十三

   五十四

   五十五

   五十六

   五十七

   五十八

   五十九

   六十

   六十一

   六十二

   六十三

   六十四

   六十五

   六十六

   六十七

   六十八

   六十九

   七十

   七十一

   七十二

   七十三

   七十四

   七十五

   七十六

   七十七

   七十八

   七十九

   八十

   八十一

   八十二

   八十三

   八十五

   八十四

   八十六

   八十七

   八十八

   八十九

   九十

   九十一

   九十二

   九十三

   九十四

   九十五

   九十六

   九十七

   九十八

  卷之二

   九十九

   一百

   一百一

   一百二

   一百三

   一百四

   一百五

   一百六

   一百七

   一百八

   一百九

   一百一十

   一百一十一

   一百一十二

   一百一十三

   一百一十四

   一百一十五

   一百一十六

   一百一十七

   一百一十八

   一百一十九

   一百二十

   一百二十一

   一百二十二

   一百二十三

   一百二十四

   一百二十五

   一百二十六

   一百二十七

   一百二十八

   一百二十九

   一百三十

   一百三十一

   一百三十二

   一百三十三

   一百三十四

   一百三十五

   一百三十六

   一百三十七

   一百三十八

   一百三十九

   一百四十

   一百四十一

   一百四十二

   一百四十三

   一百四十四

   一百四十五

   一百四十六

   一百四十七

   一百四十八

   一百四十九

   一百五十

   一百五十一

   一百五十二

   一百五十三

   一百五十四

   一百五十五

   一百五十六

   一百五十七

   一百五十八

   一百五十九

   一百六十

   一百六十一

   一百六十二

   一百六十三

   一百六十四

   一百六十五

   一百六十六

   一百六十七

   一百六十八

   一百六十九

   一百七十

   一百七十一

   一百七十二

   一百七十三

   一百七十四

   一百七十五

   一百七十六

   一百七十七

   一百七十八

  卷之三

   一百七十九

   一百八十

   一百八十一

   一百八十二

   一百八十三

   一百八十四

   一百八十五

   一百八十六

   一百八十七

   一百八十八

   一百八十九

   一百九十

   一百九十一

   一百九十二

   一百九十三

   一百九十四

   一百九十五

   一百九十六

   一百九十七

   一百九十八

   一百九十九

   二百

   二百一

   二百二

   二百三

   二百四

   二百五

   二百六

   二百七

   二百八

   二百九

   二百一十

   二百一十一

   二百一十二

   二百一十三

   二百一十四

   二百一十五

   二百一十六

   二百一十七

   二百一十八

   二百一十九

   二百二十

   二百二十一

   二百二十二

   二百二十三

   二百二十四

   二百二十五

   二百二十六

   二百二十七

   二百二十八

   二百二十九

   二百三十

   二百三十一

   二百三十二

   二百三十三

   二百三十四

   二百三十五

   二百三十六

   二百三十七

   二百三十八

   二百三十九

   二百四十

   二百四十一

   二百四十二

   二百四十三

   二百四十四

   二百四十五

   二百四十六

   二百四十七

   二百四十八

   二百四十九

   二百五十

   二百五十一

   二百五十二

   二百五十三

   二百五十四

   二百五十五

   二百五十六

   二百五十七

   二百五十八

   二百五十九

   二百六十

   二百六十一

   二百六十二

   二百六十三

   二百六十四

   二百六十五

  卷之四

   二百六十六

   二百六十七

   二百六十八

   二百六十九

   二百七十

   二百七十一

   二百七十二

   二百七十三

   二百七十四

   二百七十五

   二百七十六

   二百七十七

   二百七十八

   二百七十九

   二百八十

   二百八十一

   二百八十二

   二百八十三

   二百八十四

   二百八十五

   二百八十六

   二百八十七

   二百八十八

   二百八十九

   二百九十

   二百九十一

   二百九十二

   二百九十三

   二百九十四

   二百九十五

   二百九十六

   二百九十七

   二百九十八

   二百九十九

   三百

   三百一

   三百二

   三百三

   三百四

   三百五

   三百六

   三百七

   三百八

   三百九

   三百一十

   三百一十一

   三百一十二

   三百一十三

   三百一十四

   三百一十五

   三百一十六

   三百一十七

   三百一十八

   三百一十九

   三百二十

   三百二十一

   三百二十二

   三百二十三

   三百二十四

   三百二十五

   三百二十六

   三百二十七

   三百二十八

   三百二十九

   三百三十

   三百三十一

   三百三十二

   三百三十三

   三百三十四

   三百三十五

   三百三十六

   三百三十七

   三百三十八

   三百三十九

   三百四十

   三百四十一

   三百四十二

   三百四十三

   三百四十四

  附錄一 明史鄭曉傳

  附錄二 四庫全書總目今言提要

  附錄三 海鹽縣圖經鄭曉傳

  ●點校說明

  今言四卷,明鄭曉撰。鄭曉字窒甫,浙江海鹽縣人。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年)舉鄉試第一。嘉靖二年(一五二三年)即登進士第。初授職方主事,因而得以日披故牘,盡曉天下阨塞、士馬虛實強弱之數,遂撰九邊圖志。後丁父憂,久歸不起。許讚任吏部尚書,召為考功郎中。因忤嚴嵩意,被貶為和州同知。後又遷太僕丞,歷南京太常卿,拜刑部右侍郎。不久又改任兵部,兼副都御史總督漕運。又因平定東南沿海倭寇有功,召拜吏部左侍郎,遷南京吏部尚書。又因知兵事,改右都御史,協理戎政。不久又拜刑部尚書。

  鄭曉學問淹博,經濟宏深。又久歷國家要職,諳悉本朝掌故,所以他的著作多涉國政朝章、兵戎邦計。今言就很有這方面的特點。

  鄭曉一生著作等身,今言蓋是他最後的一部筆記著作。嘉靖四十五年(一五六六年)二月,其甥項篤壽刊印今言時,他尚為之作序,然於同年便與世長辭了。所以今言所涉及的內容,實際是明代洪武至嘉靖一百八十餘年間國政朝章、兵戎邦計等方面的真實紀錄。其中的許多記載,不但可補史之缺佚,可正史之謬誤,更主要的是這些記載為研究明代前期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提供了很可寶貴的資料。例:

  第十七、一0六、二七0、三三二條,分別從不同的側面,記錄了北方瓦剌族的崛起、南侵及其內部的矛盾與鬥爭;也揭示了明王朝內部的虛弱、傾軋與激烈鬥爭。第二一五條紀錄西南邊情;二九三條記述「東虜」侵擾;二三九條記述東南沿海的倭情。如果把這些都聯繫起來看,不但其記載的具體事實可補史之缺佚,同時也為明代前期勾勒出一幅較為完整的邊患圖景,是研究明代前期民族矛盾與鬥爭的可貴資料。

  第一八四條記錄大同軍叛變;第一九二、二九0條記述寧王朱宸濠謀亂南昌;第二一二條記載荊襄「大盜」劉千斤聚義;第二六六條描述宦官劉瑾的專橫與內部鬥爭。如果把這些也都聯繫起來看,不但其記載的具體事實可補史之疏漏,同時也為明朝前期的社會勾畫出一幅較為完整的內憂圖景,是研究明代前期階級矛盾與階級鬥爭的可貴資料。

  鄭曉曾以副都御史的身份總督漕運,所以第一二二、三二六、一二八條專記治河與通漕事宜,實際當是他切身的體會。自古以來,治河的成敗,往往干繫着國家的成敗得失。鄭曉在這裏所記錄的事實與方案,是頗具卓識的。一二二條稱:

  「今關陝所需,皆山西、河南所給。而三方之地,俱近黃河。其間雖有三門、析津、龍門之險,然昔漢、唐糧餉,由此而通。即今鹽船木筏,往來無滯……此宜簡命水部之臣,示以必行之意,相度地行,按求古跡。某處避險,可以陸運,某處可以立倉倒運,某處可以造船裝運。淤塞悉加導滌,漕河務在疏通,毋憚一時之勞,而失永久之利。如是則不但三方之困可紓,雖四方之物無不可致矣。」

  第三二六條記載洪武二十四年河決武原黑羊山東;正統十三年決張秋、沙灣;景泰七年始塞沙灣;弘治二年以後又決金龍口。於是「人皆言黃陵岡塞口不合,張秋護堤復壞,河不可治,運道不可復,且有為海運之說者。」

  針對這種無所作為的悲觀論調,鄭曉則提出「滎澤孫家渡口舊河,東經朱仙鎮,下至項城、南頓,猶有河流,淤淺僅二百餘里。若多役夫力,疏濬深廣,使由泗入淮,可殺上流之勢。黃陵岡賈魯舊河,南經曹縣梁進口,下通歸德丁家道口,足以分殺水勢。然梁進口以南,滔滔無阻;以北淤澱將平。計其功力,僅八十里。若多役夫力,疏濬深廣,使由徐入淮,可殺下流之勢。水勢既殺,則決口可塞,運道可完矣。」

  第一二八條專言運法,稱:

  「邵文莊公言運法五變:一曰海運,二曰海陸兼運,三曰支運,四曰兌運,五曰改兌。恐未然。予謂運法凡三變,初海運,再海陸兼運,三漕運。已而漕運之法又二變,初轉運,再兌運。已而兌運又有支兌、改兌、遮洋,一總猶海運。但不自太倉開洋遶登萊大洋,只從天津入海運至薊州耳……及建北京,江南糧一仍海運。一渡江,由淮入河,抵陽武。陸運至衛輝,沿衛、沂、潞達通州……。」

  這幾段有關治河與漕運的記載,不是單純的理論上的爭論,而是從彼時彼地的實際出發,力求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方案和科學見解。如果把這些也聯繫起來看,那麼實在是解決明朝前期水患、通漕、運餉充軍、保衛國防的可貴意見。

  第二六四條專言糧料折色的弊端,稱:

  「國初,召商中鹽量納糧料實邊,不煩轉運,而食自足,謂之飛輓。後因積納數多,價值亦賤,興利之臣遂改議上納折色。行之既久,習以為常。彼時改折,糧料有餘,而價亦賤,計似所入,為有盈利,未為不可。近來糧料不足,價亦騰貴,徒煩轉糴,邊用索矣。大率鹽一引,納銀伍錢,先時可糴米一石。今多不過三四斗,或二三斗。故商人所納數倍於前,而國初之所資以餉軍者,實則無增於舊。彼此虧費,其弊益滋。是故多得銀不如少得米。省和糴之擾也,杜侵剋之弊也,慰待哺之望也,漸墾邊地以致殷富也。一舉而四善具焉……。」這不但反映出了作者的真知卓識,也為研究明代前期社會經濟狀況,提供了可貴的經濟資料。

  其他如記述明代前期皇帝的禪接順序、陵寢的安葬規格、儀禮祭祀的規制,以及典章制度的考辨等,也都很細緻,很有參攷價值。

  當然,和其他封建社會的文人著作一樣,今言中也有一些屬於荒誕迷信的記載,這是社會局限和階級局限的必然反映。但就全書而言,此書仍不失為一部很有資料價值的筆記著作。

  今言歷來流傳不廣,單行本傳世更罕。嘉靖四十五年,鄭曉的外甥項篤壽將今言梓行,這是今言的最早刻本,也是迄今所能見到的唯一的單行本。此本現藏北京圖書館。明萬曆時沈節甫編輯紀錄彙編叢書,陽羡陳于廷於萬曆四十五年(一六一七年)刊版行世,其中收有今言四卷。清朝的方功惠編刻碧琳琅館叢書,其中的乙部亦收有今言四卷。民國年間,黃肇沂又輯刻芋園叢書,其中的史部也收有今言四卷。此外,明萬曆時還有鄭端簡公全集行世,今言仍以獨立的形式被收了進去。就全集而言,可以稱為明人別集,但就其中所收之書仍各自保持自己的獨立性講,全集亦屬自著叢書的性質。所以全集本今言,仍是個叢書本。所以這次整理,就選擇了民國二十七年上海涵芬樓影印的紀錄彙編叢書本今言為底本,通校了明嘉靖四十五年項篤壽刊本,校改之處,在每卷卷末的校勘記中一一做了說明,以備讀者檢核。

  為協助讀者了解此書和此書作者的身世,書後附有四庫全書總目關於本書的提要;明天啟海鹽縣圖經及明史中作者的本傳,以供參攷。

  限於水平,校點中錯誤與疏漏當所不免,懇望讀者隨時指正。

  點校者 一九八二年元月於北京

  ●今言序

  文獻不足,■〈木巳〉、宋無徵;方策尚存,文、武未墜,蓋通今學古非兩事也。洛陽少年通達國體,嘗曰:「不習為吏,視已成事。」予有取焉。述今言三百四十四條,藏之故篋中。項甥子長進士錄而觀之曰:「周官師典常,漢史述故事。盍與古言並梓之?」予不能止也。

  嘉靖丙寅二月既望鄭曉識。